偷香小说网 > 童年记事 > 第118章 怀旧一日游(五)

第118章 怀旧一日游(五)


(五)

        一眨眼太平桥就到了。可惜的是太平桥小吃店和菜场不见了,太平桥绿地取而代之。林媛让车子停下,我们要下来走走。现在到处在拆迁,到处建高楼。向北望去,像上海很多的地块一样,我们的弄堂也夷为了废墟,被铁栏栅围了起来。十来个穿着灰剥落脱(灰色)的民工在整理地上的钢筋和砖头,几辆大型混凝土搅拌机停在原晓萍家的地方。勇强、福民等住的十弄里(顺昌路十弄)耸立着经纬公寓,旧地已成陌生。

        “我想订它几套。将来老了,可以回到老地方来住。”林媛感叹道。

        “为什么急着现在买啊?”

        “再过十年,这里的房价还不涨到天上去啊!”林媛的眼光不会错。

        突然我也有了叶落要归根的念头。我告诉他们,十多年前我们学校调配给我住房,从这里搬走后,我经历了结婚、生子、动迁和移民,我的新居不下五、六处。但在梦中所见的,全是老家,新居一次也没入梦。而且大多是孩提时在弄堂里玩耍的情景,往事重现,仿佛昨日。

        想不到听我这么一说,他们竟都有同感。特别是海伦,她十二岁就离家当兵了,而她梦里所见的,只有阿婆家,自己家的一次也没有。德明说我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尽做儿时的梦了。他还问我这个问题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有没有,我告诉他这个(十万个为什么)里肯定没有,因为编书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动迁。

        林媛告诉我们,老家是你来到这个世上的第一个居所,是你生长的地方,老家一切的一切,都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印在脑子里。以后无论你住上什么样的豪宅,都不能取代老家的位子。因为老家就在你的心中、你的灵魂里。听了她的话,大家怀着一种莫名的希冀,再次向北凝视,似乎那里还有我们儿时的身影,我们的童真和那纯洁的友爱。儿时弄堂里的许多陈年旧事,都离我们渐渐远去,只是朦胧的记忆。大家多么想到老家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去重温我们梦中的老家。

        好一会儿,林媛才催我们上车,车子一转弯,就在复兴路,淡水路上的教堂边停了下来。毕业典礼这件事除了我、海伦和林媛,他们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在这里,我迷了路。因为这,阿婆带起了海伦,她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现在,他们都在笑我自作聪明,说跟谁不可以,偏要跟林媛,跟错了对象。

        “阿巍,要不是海伦妈送你回家,你被坏人拐走,现在你说不定在哪个小山村早就当上了爷爷和外公呢。”听林媛这么一说,他们都点头称是。

        车子往前面挪了一点就是复兴公园。林媛建议我们进去走一走,她嘱咐司机在后门等我们。我们从大门走了进去,由于成都路高架,公园的正门变了样。

        晓萍、小黄和我可以说是同龄人中来复兴公园次数最多的。从中班开始,星期天只要天好,我们三个就要来这里玩上半天,晓萍最喜欢来复兴公园玩了。慢慢地,我们的队伍壮大了,先是海伦,后来是林媛和大铭,德明有时也和我们一起去。

        “哎,晓萍,你们三个经常来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啊?”丽华那时还没有成为我们的一员。

        “那可多了,在儿童乐园荡秋千、踏水车、翘翘板和爬扶梯,再就是到池塘边细细地观赏荷花和小鱼。那些冰清玉洁的荷花,给了童年的我们多少美丽的遐想。要是在初夏,能经常看到小燕子贴着水面飞行。见到燕子,晓萍就唱“小燕子,穿花衣”。当然,晓萍最喜欢的是捉迷藏。那时在我们的眼里,复兴公园相当大。”

        “我告诉你们噢,晓萍最喜欢来捉我们俩。有时她找不到我们,时间一长,她就要哭,还说她走丢了,她妈妈就要我们赔,我们拿什么赔。其实我们俩个就跟在她的后面。”

        “你们是不是经常欺负我们的晓萍啊?”

        “他们一直欺负我的。”晓萍又像小时候那样撒起娇来。

        “喔约约,天地良心噢,我们怎敢欺负她。她是公主,我们是小仆人。不过阿巍有本事,不管晓萍怎样哭,在回家之前,总能哄她笑得像花朵一样。”

        “怎么你们怎么成了仆人?”

        “嗨,我们的门票,大多都是晓萍妈请客的。”

        “所以我们俩个是高级小男保姆。不过价钱便宜,才五分钱啊。”

        “她很要命(怕死),总是走在我们中间,一手拉着小黄,一只手拉着我,怕被车子压着。”

        “那时你们几岁?”丽华问。

        “好像是读中班,四、五岁。”

        有一次我们七人在公园玩,晓萍看到了一只很大的蝴蝶,比饭碗还大,,现在上海已经看不到这种蝴蝶了。我们几个都帮她捉,最后德明捉到了。徳明不愿给她,晓萍就哭。经我们劝说后,德明才说要让让小阿妹。但晓萍自己又不敢用手拿蝴蝶,还是德明一直帮她拿到家里。

        我们说着、笑着,完全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回想起这段无忧无虑、充满友爱的童年生活,大家感慨万千。那些是这个人世间值得我们反复回忆的陈年往事。可惜啊,时光不能倒流,往日不能重现,留下的只有那份温馨的记忆。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既抹不去,也找不回,只能在脑海里反复地回放,仅此而已。

        不知不觉我们已到了后门。

        从复兴中路往西便是先前的少年宫。文割前我们来过这里两次,它的印象很淡薄了。只记得这里很好玩,又不要钱,再就是晓萍的毛笔字在这里展出过。海伦在这里学跳舞,是舞蹈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

        车子几个转弯,便停在了文化广场边上。我们的记忆又回来了,六九年文化广场那场大火几乎惊动了全上海的人。

        七零年元旦前几天的一个上午,德明硬拉我们几个去中山南路看华侨新村。他隔壁邻居阿花的海员丈夫是个归国华侨,通过关系他在华侨新村弄到了一套房间。张妈是第一个被请去参观的,张妈回来把华侨新村讲得花好稻好,把它描绘成人间天堂。所以他也要去看看,其实他去华侨新村的真实目的是去翻几本外国杂志,顺便向那个华侨海员讨几张外国邮票。那些很黄色的外国杂志是阿花的老公趁海轮停靠在外国码头,偷偷从路边捡来的,偷偷带上船,再偷偷带回家,这跟走私也没啥区别了。

        别看阿花这个女人傻头傻脑,对我们却相当客气,在她眼里我们几个家里不是有钱就是有地位的。她先给我们泡上高级龙井茶,然后拿出进口糖果和巧克力招待我们。德明要看外国杂志,阿花只好乖乖地拿出来。阿花好像特别喜欢德明,因为德明经常为她跑跑腿,弄堂里啥人欺负了她,张妈和德明一定会替她出头。还有要不是张妈给她介绍那个华侨海员,她要在生产组踏一辈子缝纫机。我们一边吃糖,一边喝着龙井,一边欣赏着外国杂志。画面上那些外国美人都穿着两段式、超小的游泳衣(即三点式泳衣,那时大人都不知道它的名称)。看了这些黄色的东西,我们几个免不了要想入非非。

        至于这华侨新村在我们眼里它也就是一般般,就是比旁边的东安新村高级一点,房间热一点(有热气)、卫生间敞亮一点、抽水马桶浴缸和洗脸盆白一点,层楼多一点(四层)但没电梯,弄堂安静一点(有门卫)。而且华侨新村地处乡下,中山南路两旁都有农田小河小池塘,和淮海路上的高级公寓没法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每排房子涮得非常的白,白得耀眼,所以我们后来干脆叫它白宫。

        看好黄色杂志,快到吃饭时间了。按我的意思,快点回家,吃饭要紧。我们便急着往家赶,从中山南二路往东走,过东安路枫林路、再过小木桥路大木桥路,一直走到鲁班路,便往北。沿鲁班路朝北,过徐家汇路便是重庆南路。

        刚走到重庆路复兴路,我好像闻到了烧柏油的味道。德明说南昌路重庆路就有一家加工柏油的厂家,一只小高炉将一块块固体柏油溶化,再灌到油罐车里,用来铺柏油马路。我讲风向不对,是西南面飘过来的,而且有股烧焦的气味。这时,救火车的警铃大作,一辆接一辆全副武装的救火车从重庆路往南急驰。哪里失火了?我们朝南跑了没几步,便见西面上空浓烟滚滚,像火山爆发。黑黑的浓烟里裹着红红的火焰往上翻腾。老远就能就能看到在高空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地面上不时有着火的东西掉下来,是燃烧着的油毛毡。

        我们几个从未亲眼看过着大火,都不由自主地往蘑菇烟云方向跑去,想去看看。一过思南路,我便推断是文化广场方向。这时有很多市民,其中有许多中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都朝文化广场飞奔而去。还没到瑞金路,浓烟夹着热浪迎面扑来,直呛人。茂名路已是人山人海,好像也没有人在现场指挥救火,有点混乱,许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救火和抢救财产,只是往里冲。

        广场已是一片火海,先前到达的十几辆救火车都停在路边,但只有几辆在喷水灭火。最先赶到的消防人员、路人和建筑工人都在与烈火搏斗,抢救国家财产,听说是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像和地下室的粮食和音响设备。后来自来水公司不断接到增加水压的救急电话,便不断加压,以至水管破裂,高压龙头供水中断。我们赶到时,都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火势相当猛烈,非常震撼,已无法控制。没有水,根本没法灭火。同时,救护车的警铃声由远而近,纷纷到达广场救人。

        这时不少工人和部分消防队员已把入口封了起来,只让救护人员进。他们不让小青年进入火海,说这样太危险了。德明看了我一眼:“阿巍,冲!”他奋不顾身冲了进去。我想去拉住他。但我的两条大腿很沉重,我强大的爆发力现在也不知在什么地方,比他慢了好几拍。速度一慢,便被一个工人一把揪住:“小青年,这火已没法救了。”听他这么一说,我拼命地朝德明喊:“德明,回来,回来!注意安全。”

        德明头也没回,便消失在滚滚的浓烟中。我们只能在外围干等,只见有不少伤员被救了出来,同时也有人和医务人员在往里冲,因该是救人了。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熊熊烈火吞噬一切。过了好久,火势才慢慢地小了下来。

        大批冲进去救火的人也陆续地撤了下来,天老爷保佑,德明也在其中。只见他慢脸被烟熏得漆黑,满头不知是水还是汗,幸好没有烧伤。见了面他就责问我:“阿巍,你怎么没进来,怕死吧!”我只好不响。大铭和小黄忙为我开脱:“他被纠察拉住了。”我们问起他里面的火情,他说根本没法救,该抢救的东西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他也就是把人家抢出来的东西再往外挪,好像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倒是旁边的戏曲学校抢救出来不少钢琴和其它乐器。德明这次真真实实地做了一回英雄,在他面前我就是个怕死鬼了。最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阿巍,一直讲要来文化广场,一直没来。现在烧个精光。”

        大铭安慰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造好新的再来。”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大火才被彻底扑灭,其实也没东西可烧了。整个文化广场都化为了灰烬,钢结构屋架全部烧坍溶化。

        后来才知道,当时文化广场正在大修,大厅里用一万多根毛竹搭满了脚手架,两旁敞开的大门用芦席搭成的防风避雨的遮掩物,加上场内的木质长椅加工木料和屋顶铺的油毛毡,等于大厅里堆满了干柴。报上说大火是由于维修施工人员违规操作才引发了上海解放以来最大的火灾。为了救火,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许多人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海,但没人统一指挥,缺乏消防知识,不了解地形和路线,加上火势太猛,造成了重大伤亡,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学生。


  (https://www.touwx.cc/xs/15/15784/54682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touwx.cc。偷香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ap.touwx.cc